揭秘收费不菲的国际学校小学课堂?原来同样是上课差距

东西教育 2020-04-05 15:27:26
摘要:
上个月,我到一所国际学校IB班上了一堂小一语文阅读公开课。45分钟的课程,吸引了我在内的在场家长,我们甚至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教育讨论,很有

   上个月,我到一所国际学校IB班上了一堂小一语文阅读公开课。45分钟的课程,吸引了我在内的在场家长,我们甚至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个小时的教育讨论,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样的课程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以及它所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原来上课可以这么有趣

  阅读课使用的绘本教材是《菲菲生气了》。

  这是一个教会孩子控制和处理情绪的故事。故事里的主角菲菲,气极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座一触即发的火山。

  讲到火山的时候,老师停了下来,问:“大家知道火山是什么样子吗?”

  有孩子摇头说不知道,有孩子用手比出“爆炸”的姿势,但毕竟不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没法用语言形容出来。

  “你们想看真实的火山吗?”

  这句话,让所有孩子都兴奋了起来。

  接着,老师开始用投影播放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视频不仅再现了真实的火山爆发场景,还有旁白解释“火山是怎么形成的以及火山爆发造成的危害”。

  孩子们聚精会神,看得仔细、听得认真。

  生动形象的画面和简单易懂的讲解,帮他们轻松抓住了火山的特点,待老师再次提示大家,用火山来描述情绪时,小朋友纷纷举手,精彩的句子层出不穷!

  有孩子讲:“我爸爸发脾气的时候,就像火山爆发,鼻子里仿佛会冒出烟来。”

  有孩子讲:“《皇帝的新衣》里,看到国王光溜溜地走出来,我们的欢乐,就像火山轰地一下大爆发啦!”

  一个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讲:“这时候你就不要火山上浇油了吧,难道还嫌不够乱吗?”

  坐在后排旁听的我们忍俊不禁,能说出“火山上浇油”的小朋友,学习成语“火上浇油”,想必会容易很多吧。:)

  当火山环节告一段落,一个“贴字卡”游戏再次吸引了我们。

  绘本教材中,主角菲菲发泄情绪时,用到了很多动词,“听、看、哭、跑、爬、走......”。

  老师让孩子们将字卡贴在人物对应的部位,比如,菲菲是用耳朵去听的,就把“听”贴在耳朵处,用眼睛看的,就把“看”贴在眼睛处。

  贴字卡只是游戏的第一步。

  接下来,孩子还需要在台上,用肢体语言表演出所贴动词。比如千寻抽中了“跑”字,她就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兔子跑。

  表演完之后,还得回答一个问题:

  “你会做点什么,让自己从生气变得高兴呢?”

  有小朋友讲去儿童乐园狠狠地玩一天(玩乐派)、有的讲要好好地大吃一顿(小吃货没错了)、有的选择跟最好的朋友倾诉......

  课程结束时,不论孩子还是家长,都意犹未尽。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问,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家长则聚在一起,感叹孩子在轻松活跃地课堂氛围中,主动高效地Get了基础知识。字词、拼音、理解,一样都没少学,但孩子没有半点厌学情绪,反而充满了求知的热情。

  交流时,学校负责人告诉我们:

  这种通过提问,将一个知识点延伸出去,激发孩子思考、探索的方法,叫“探究式教学”(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认为,科学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思考的过程或方法。

  它是更适合小学和学龄前孩子的项目式教学,又被称为PYP(Primary Years Programme)。

国际学校小学

  ▲平和双语、赫德双语、耀华国际教育、英澳新国际高中、融育学校、加拿大皇家艺术高中等知名国际学校,将入驻10月27日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阳光教室,现场进行真实的国际学校课堂演示,学生家长可以扫码免费报名体验名校课堂!

  教出主动求知的孩子

  大家可能觉得“探究式教学”这个词比较生僻,其实,在教育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探究式教学”已成了热词。

  教育部的解释是:“简单地说,就是从追求知识的简单记忆,变为追求知识的关联运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正好,去年我听了一次传统教学版的小学语文课,教材是人教版的课文:《争吵》,也是一个和“情绪管理”有关的故事。

  下面我就将两种教学方式做个简单对比,大家通过感受不同,能更准确地理解“探究式教学”好在哪里。

  1 简单记忆VS关联运用

  这是传统教学中《争吵》的教案课件:

  同样是描写情绪的词语:不安、后悔、伤心等。

  老师的着力点不是借助技术工具,通过场景再现或其它方式,帮助孩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具体在什么场景运用。而是将重点放在教会孩子学习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要求精准地记住这些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能理解,考试的要求)

  但问题来了。

  孩子是记住了词语,但他对词语的理解不深,换个地儿就不知道怎么用。

  知识仅以抽象文字的形式嵌套在孩子脑袋里,孩子不知道知识可以与什么做串联,和真实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屠龙之技,学而无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老师的着力点,不是让孩子默写几十遍“火山”,或者把火山的概念解释背下来。而是借助多媒体,引导孩子感同身受地去观察画面、拓展知识点、感受情绪、学习表达......从而建立起了多元、立体的认知模型。

  有家长担心,探究式教学会不会太发散,耽误课程进度。

  事实上,研究发现,探究式教学并不与课程背离,相反,能通过提高孩子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加深记忆。记忆更深刻,学习效率反而会提升,对课程的进度还有帮助。

  并且,探究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成为复刻机,每个知识点在他的大脑里,都是活灵活现,随时可调用的。

  当他想到“火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词,而是火红岩浆流动的样子、爆发时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壮观,写作文时,完全可以轻松灵活地运用。

  他还知道火山是地下深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知道夏威夷群岛就是火山喷发形成......无论是科学思维还是见识,都更胜一筹。

  时代在发生变化,未来数据库的活儿很可能由机器人代替,人的能力更像搜索引擎,体现在串联、运用上。从这点看,探究式教学更接近智能化时代对孩子的需求。

  国外教育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们熟悉的Google早在2017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就发布了一个新教育产品:Google Expedition增强现实版。

  它是专门面向中小学学科学习的工具,主要目的就是把教科书里的难懂的文字和公式,借助VR技术呈现出来。透过手机,小朋友就可以看到三维模型出现在教室里!

  2 被动学习VS主动求知

  我们再来看看传统教学中《争吵》的课后作业:

  这份作业,和我们小时候做过的作业,并没有太大差别,依然是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来完成知识的传递。

  我无意否定练习的重要性,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想借探究式教学的作业,抛砖引玉,引出一个启发的角度:

  除了被动式地反复练习,是否还存在其它方式,可以调动孩子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热情?

  在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结束后,老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a、你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教学视频,做一个模拟火山爆发的小实验。(科学)

  b、你可以在延伸阅读后,列出一个如何从“生气变得高兴”的方法清单。(思考)

  c、历史上,周瑜真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吗?你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搜集资料,做个论证。(探索)

  d、组织开展“乌云下有晴空”的主题小活动。参与者可以是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是家庭成员。用图或文字形成一个活动报告。(实践)

  ▲平和双语、赫德双语、耀华国际教育、英澳新国际高中、融育学校、加拿大皇家艺术高中等知名国际学校,将入驻10月27日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阳光教室,现场进行真实的国际学校课堂演示,学生家长可以扫码免费报名体验名校课堂!

  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更能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用《哈佛教育评论》(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的话说,这是因为“探究式教学”帮助孩子看到了学习的内在回报。

  很多孩子学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得老师家长的认可”,因此,他们发现不了学习的内在好处。

  只有当他们产生了好奇心,有了探寻的欲望,开始享受学习过程本身,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也是更符合新教改提到的: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是强调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而不是单纯记住一些知识。

  所以我很认同交流中,学校负责人说的一段话:

  探究式教学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多么神奇的一套方法,而是它重构了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

  不能错过的教育方式

  这时,或许会有家长问:“我也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好,但学校教育很难改变,孩子如果没有就读国际学校或是顶尖的私校,是不是就没有办法了呢?如果不能改变,就算知道探究式教育有多好,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其实,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推行,会有越来越多的公立学校也开始尝试和采用探究式教学。

  而且,课程交流结束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

  探究式教学并非国际学校和顶尖私校的专利,相反,它非常适合在家庭教育中运用。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强调知识的串联运用,还是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学习,探究式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整合运用能力的终生学习者。

  这和我们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其次,受限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即便是收费不菲的国际学校和私校,也不能保证探究式教学的全面覆盖。

  比如,公开课结束后,我就咨询了国际学校主管教务的副校长,是不是每节课,不止语文,还有数学、英语等,都会使用探究式教学?

  校长的回复是:

  探究式教学中,老师是脚手架的搭建者,往往是几个教务组的老师一起备课,才能满足课程设计的需求。

  授课时间也比一般教学长很多,一般教学一节课就拉完的知识量,探究式教学需要花三四节课,有时还要带孩子外出实践,形成实践报告,花费的时间会更长。基于教学进度的要求,也做不到每节课都运用......

  但在家庭教育中,就不存在这些障碍。

  作为家长,我们面对的不是学科教育,更多是生活中遇到的知识点,只要理解了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具备了这个意识,完全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覆盖!

  接下来,我就举两个家庭教育中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一个是我自己的例子。

  带千寻去动物园玩,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多数爸爸妈妈是着急的,急着带孩子逛完整个园区。

  常常看到,一个小孩趴在护栏上,盯着狒狒红色的屁股发呆,他或许正在琢磨,狒狒的屁股为什么是红色的,还有没有什么动物屁股是红色的,但这时候,他的妈妈在不远处喊:“宝贝,快来看,孔雀开屏了!”

  我能理解妈妈急切想让孩子看孔雀的心,我们总是担心孩子错过每一个知识点。

  就像学习中的强度追求一样,我们希望听到孩子讲:今天妈妈带我去动物园,我看到了强壮的大象、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小猴子......

  但探究式教学,恰恰是要放下对表面效率的追求,时不时停下来,就一个知识点做延伸,激发孩子多思考,强调的是“Slow is fast”。

  ▲平和双语、赫德双语、耀华国际教育、英澳新国际高中、融育学校、加拿大皇家艺术高中等知名国际学校,将入驻10月27日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的阳光教室,现场进行真实的国际学校课堂演示,学生家长可以扫码免费报名体验名校课堂!

  所以,千寻每在一处停留,我都会安静待在她旁边,绝不催促,耐心等她观察,直到她冒出问题来。

  “为什么这只狒狒的屁股是蓝色的?”

  真的很有意思,所有狒狒屁股是红色的,偏偏就有一只是蓝紫色的。

  我们当即拿手机搜索,原来,它是被称为鬼狒狒的山魈,屁股上的颜色主要偏向于蓝紫色和红色两种颜色。

  大部分狒狒屁股都是红色的,这个是一种血管的分布,毛细血管在屁股上面,所以它的颜色透过皮肤呈现出一种红色。

  山魈是毛细血管非常多,所以呈现一种偏蓝色的蓝紫色。

  然后,我们又延伸到了动物界里颜色的意义,比如山魈种群很大,同伴之间经常在茂密的森林里活动,颜色鲜艳才有助于被其它同伴发现,而且,雄性山魈,颜色越丰富越鲜艳,雌性山魈就越喜欢,类似的用色彩吸引异性的动物还有......

  这一天的动物园之行,千寻收获颇丰。

  她的收获不在于看到了多少动物,而是她对山魈,甚至色彩对动物的意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回家后,在她的主动要求下,我们一起搜索资料,涨了不少知识,做了一个小报告。

  另一个案例来自曾任百度副总裁,凤凰卫视主持人的梁冬先生。

  梁先生在《冬吴同学会》第47期节目中,讲到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式教学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

  在城市的商场里,有很多像“名创优品”这种卖精品小物的店,装潢简约,卖都是小商品,所以价格不贵。

  一天,梁先生带儿子去逛店,花了一百多元,买了些有趣的小东西。

  逛完出来,梁先生就问儿子:

  你对这次购物,有什么感受呢?

  让梁先生惊讶地是,这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认真思考了一番,讲出了三个洞察:

  1、这家店感觉很贵,但其实东西很便宜。(梁先生延伸:说明它具备了一个价值,让你获得了超乎期望的价值感。)

  2、这家店每个商品都只有一到两种类型。我去别的地方买橡皮擦选得很累,这里就不用选了,反正都只有两种。(梁先生延伸:嗯,它帮客人解决了选择困难。)

  3、我发现这家店里,不管卖东西还是买东西的人,都在笑。(梁先生延伸:说明购买体验很好啊。)

  你们看,孩子其实是有很强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只要家长稍加引导,在某个点上做做停留、延伸,哪怕一个简单的问题,都能唤起一段思考学习之旅。

  从这两个例子中,大家是不是也感受到了,“探究式教学”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我们多一些耐心,给一些冗余,愿意陪孩子在一个知识点上做延伸、做拓展,就能达到效果。

  不论是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溜达,还是逛街散步、读绘本,随时随地,都可以借一个主题开始做引导,哪怕是平时的闲聊,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更多。

  最重要的,不是引导的创意,而是与孩子同行的耐心。(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你只是提出了一个open的问题,孩子却回报了十分精彩的创意。)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这种思考方式,即便是面对学科学习,也会自然而然地愿意多琢磨一些、多探索一些。

  还想多说一句的是,学龄前孩子的家长,一定不要错过这样的补充教育。

  因为,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学科学习的压力变大,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我们可施展的空间也会无奈地变小,所以学龄前是个好机会,错过了会很遗憾。

  当然,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学校教育中还暂时缺乏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在家庭中做补充。

  比如,我自己就想过,千寻今年进入小学,在学校的规范作业之外,我还会引导她做一些思考、拓展类的练习,帮助她提升整合、运用能力,把系统的知识框架搭起来!

  最后我想说,这只是一次公开课的体会,分享这个是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些看上去很厉害很难进的学校到底有什么优势。

  在给千寻选学校的过程中,我也希望她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但我更愿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发现这些被追捧的学校背后,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又是不是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做补充的。

  前决策资源集团董事长,得到APP特邀专家老喻曾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家庭希望最大化地提升孩子的教育绩效,最好的着眼点是什么?

  新晋地球人首富贝佐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选择比天赋更重要。

  孩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被激发出主动学习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对知识是渴求状态的。

  另一种是被动接受知识,脑袋里储存了很多知识点,却难以串联运用的。

  前者是知识的掌控者,后者是知识的接收者。

  我们期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类型的人,就必然会在教育中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即使不能在学校教育中实现,也一定会在家庭教育中,朝着愿景,迈出一小步!

  让我们的孩子,从知识的接受者和应试者变成内心充盈的求知者;

  让我们的家长,从焦虑的追随者变成和孩子主动学习的同行者。